【引言】
1100年前的中国,北宋东京汴梁号称全世界最热闹、最有钱、最大气的城市。城市里一小块地就够建个九十亩大园子,达官贵人过得赛过“横店土豪”。可你能想象吗?就是这样繁华到极点的首都,仅仅数十年后就会在一夜之间被异族攻破,皇帝和贵族像被扫地出门一样,全数被抓北上做了俘虏。究竟,这样的结局与盛明兰们的命运有何联系?又给我们今日中国留下什么警示?
【第一高潮】
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》看起来像一部家长里短的宅斗剧,实际上却深深埋藏着时代的大悬念。主人公们在灯火辉煌的园子里谈婚论嫁、勾心斗角,可同一片天空下的东京城,那些侯爵公子、皇亲贵胄的富贵生活,真就能一直安稳下去吗?有人说北宋是“富不过三代”的典型——上一秒还在宴饮赏花,下一秒就得流离失所。剧里顾廷烨随手一挥就是自家大宅九十亩,可谁又知道,这片土地能热闹多久?挡得住内宅里的明争暗斗,却挡不住外头的铁骑蹄声。这就是盛明兰、顾廷烨们没说出口的大危机:
他们的时代,真的如表面看上去那般牢不可破吗?
【发展过程】
说起北宋,很多人想到的就是《清明上河图》里的繁华:街头小吃、舟车如织、灯火辉煌。那画面,就像现代上海弄堂里夜晚的烟火气。历史上,北宋的东京汴梁人口百万以上,富丽堂皇,是亚洲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“国际都市”。不夸张地说,西方当时大城市加一块还比不过东京汴梁。
但繁华背后,人心各异。朝堂上大家勾心斗角,普通老百姓则忙着谋生计。老李、老赵在城头上看热闹,觉得家国兴衰离自己很远。可实际上,北宋的奢靡和权贵的分化让社会变得像皮球一样,看着光鲜,碰起来也软塌塌的。有人说:“有钱人总在炫富,咱普通人就图个温饱。”但繁华之下,经济过度依赖土地和手工业,军队却日渐羸弱,人们心里也有点慌。都说“富不过三代”,其实王朝也是这个理。就在盛明兰、顾廷烨他们各自斗得正欢的时候,北边的金国大军虎视眈眈,外忧内患早已埋下了祸根。
其实,电视剧里的那些大家族、权贵的荣华,百姓的忙碌,背后都有一根肉眼看不见的“危机绳”。只是没人知道,这根绳什么时候会突然勒紧,把所有人都拽进深渊。
【第一低潮】
很多人以为北宋能安安稳稳过下去,因为皇帝有养子,宰相会做账,百姓有人能种地,达官显贵们又有九十亩大宅,何愁日子不过?剧中那种衣食无忧、内宅和谐的假象,其实就像水面上的平静一样,底下的漩涡已经开始涌动。
有反对声音说:“北宋政府这么有钱,文化又发达,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垮台?”可史书里写得明白——宋英宗赵曙在位时,国力欣欣向荣,是欧洲中世纪的“高光时刻”。但与此同时,财政压力和武备松懈却成了病根。贵族沉溺豪华,武将地位低下,老百姓负担一天比一天沉。朝廷忙着修园子、搞文创,却忘了自家大门没个像样的门神。比如顾廷烨家里看起来什么都不缺,实际一旦兵临城下,哪怕是个侯爵,能不能保全自家安危都说不准。
不仅如此,外面看起来温文尔雅的北宋,其实已经被逼到了墙角。岳飞说过一句话:“靖康耻,犹未雪;臣子恨,何时灭!”但在金军南下的那一年,不管你是盛明兰还是顾廷烨,身处权贵阶级都无处可逃。所有的繁华、优越、家族荣耀,一下子都被“靖康之耻”这架铁锤砸得粉碎。
另有人反驳说:“一个皇帝做养子怎么了?皇位继承反而更平稳。”其实问题恰好在这。养子的制度让皇权看起来更牢靠,结果反而让人心涣散。朝堂风向三天一变,外敌趁虚而入。金军大军如入无人之境,东京城的富贵没能留下,反而成了人家嘴里的肥肉。
再看看剧情里盛家、顾家、齐家这些人物的关系。盛明兰如果能活到靖康之耻,已经近八十岁;可顾廷烨、齐衡大都年老仙逝;下一代子女作为权贵后裔妥妥是被抓走三千人之一。荣华富贵转眼成空,忠臣孝子也抵不上城门失守。
【第二高潮】
就在大家觉得北宋不过是“文人王朝”自取其辱时,真正震惊的是——北宋真正倒下的那一天,所有贵族、官宦、甚至连皇帝都成了俘虏。据史书记载,靖康之耻时,光是被抓去金国的赵氏皇族、后宫、权贵就有三千多人。这三千人里,不仅有像顾廷烨家这样地位显赫的勋贵,更有无数文学巨匠、政治精英,他们从被万人羡慕的顶级圈层,变成了异国他乡的阶下囚。在金国待的那几年,这批人命运多有凄惨,有的沦为侍从,有的被转卖成家仆,有的在颠沛流离中死于非命。
这个大反转不只是北宋贵族的末日,也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敲钟。这告诉我们:时代的崩盘,不会提前发警报,不管你家里有多少亩园子,有多少大宅门,面对“国家破,家何以全”,谁都无处可逃。翻译成大白话——今天你买了十套房,明天历史给你一记闷棍,什么都剩不下。
剧里的盛明兰们曾经以为,门第能许她一世荣华、婚姻能换来一生稳妥,可历史却以最残酷的方式提醒每一个人:豪门花草,不敌世事疾风。哪怕你是侯门主母,一样可能沦为亡国遗民。
这不禁让今天的我们也要扪心自问——事业、财富、地位,是不是也有一夜归零的风险?家国安危,其实和每个人都有关联,谁也不能独善其身。
【第二低潮】
靖康之耻以后,大家以为宋室南渡已经保住了一条命,历史好像按下了暂停键。可仔细琢磨,危机其实才刚开始。南宋建立之后,社会结构和人心已经大不同往日,土地兼并更严重,流民更多,北方的家破人亡依然在继续。旧日权贵大多失去了原本的根基,新贵还在摸爬滚打,社会矛盾像埋在地底的炸药桶。
更糟糕的是,原本在北宋享受荣华的大族后裔,在金国也并未得到善待,大部分人的命运成为了历史漩涡中无力挣扎的浮萍。他们失去了家国,也失去了人身自由,整天都要面对新主子的呼喝,生活再无尊严。另有人流落异乡,血脉分析早已断绝,成了尘埃中的无名小卒。
与此同时,南宋的皇族虽然重建江山,但心理创伤却难以愈合。社会两极分化愈加明显,北方流民难归故土,南方百姓多一口饭都成奢望。原先以为国家破了还能“移民”,结果现实告诉你,失去的是根、是魂,是再难重现的故园梦。
各派在新朝权力结构中明争暗斗,旧怨新仇扯不开,南方人不服北方人,文官不服武将,百姓再没人信哪一家能给太平日子。一切和解都停留在表面,社会分歧反而更加严重。所有的人都清楚:靖康耻留下的伤口,一时半会儿是好不了的。
【写在最后】
你说北宋皇族会治国、顾廷烨们会守家,换了今天是妥妥的“人生赢家”?其实我看未必。他们吹牛说家世显赫,门第光彩,可到头来,还不就是“花园养多了,结果全被推平”吗?有些人还在回味那场“东京盛宴”,一本正经地夸赞北宋官宦之家多有排场,怎么不问问他们结局?历史早就打了个大大的问号。
现实中,那些吹嘘自家“世袭九十亩园林”、“堂前百个丫环”的人,怕不是只看到别人的橱窗,没看见人背后的“血书”。谁能保证今天的繁荣不会成明天的“靖康耻”?好吧,权而论之,都是嘴炮,真轮到自家,估计没一个能拍着胸脯说“我家稳得很”。
【小编想问】
你觉得北宋的那些家族、权贵,靠着家产、门第,就真的能万事无忧、子子孙孙荣华富贵下去吗?要是真能保家卫国,靖康年间怎么会让整个东京城说没就没了?难道历史只会敲富人的门,不会再来敲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窗?豪门梦碎与普罗百姓的平安日子,你站哪一边,更信哪一边?评论区里请来“吵一架”——谁的命运才算真正牢靠?
个人炒股如何加杠杆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