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本报记者英草卓玛
养老金融是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之一。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,每个人都应该及早筹划,夯实第三支柱,做好养老准备。但当前,打着“养老投资”幌子的非法集资活动层出不穷,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防范和打击至关重要。
招联首席研究员、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介绍,这些所谓的养老投资常用的骗术一般有三:一是承诺“高回报低风险”“稳赚不赔”。这是最核心的诱饵。养老投资本质也是投资,投资不是存款,必然伴随着风险。任何声称远高于银行理财、国债等稳健产品收益且毫无风险的项目都是骗局。二是夸大甚至虚构投资项目。有些项目可能听起来很美好,比如“高端养老社区”“候鸟式养老”“高科技养老产品”“国家扶持项目”等,但往往缺乏真实可行的运营模式和资金流向,甚至根本就不存在。三是利用亲情、熟人关系进行“杀熟”。通过免费讲座、免费旅游、赠送礼品、组织参观等方式,利用“专家”“成功人士”站台造势,甚至利用亲戚、朋友、邻居、同事等关系进行游说,接近老人。
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骗术,该如何防范?董希淼提示,首先要牢记“天上不会掉馅饼”,对任何“高收益零风险”的养老投资项目保持高度警惕,一定要明白:收益率超过合理范围,风险必然大大增加。比如,年化收益率6%以上的项目和产品,就需要非常谨慎。
具体而言,董希淼认为,要做到“四看”“三思”“两问”。“四看”即看资质——查看营业执照和相关牌照,看回报——过高回报必假、保本保收益必假,看项目——查项目真伪、查批准文件、实地看进展,看流向——资金是否托管、是否打给个人账户;“三思”:思考自己是否真正了解该产品及市场行情,思考产品收益是否符合市场规律,思考自身经济状况是否具备抗风险能力;“两问”:多问问家人特别是子女的意见,多问问专业人士如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和律师的建议。
董希淼还表示,要了解正规养老金融产品,应关注正规金融机构的正规渠道。如通过商业银行、保险公司、公募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了解适合养老的投资理财产品,如养老理财、养老保险、养老基金等产品。即便是正规金融机构的正规产品,也要了解其风险等级、投资方向、流动性安排等是否与自己的养老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匹配。
保护养老钱,安全第一位。“时刻保持警惕,不贪图高利诱惑,坚持查证核实,多与家人沟通商量,是防范以‘养老投资’为幌子的非法集资的最有效防线。”董希淼说。
个人炒股如何加杠杆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