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1年,邓小平派人在大陆请张学良回来,张学良说:“我可以回去,但我有三个条件。”
1990年,张学良终于在被囚禁了54年后重获自由。
没过多久,张学良提出要去美国看望家人,邓小平也很快知道了这事。
当年张学良勇敢正义,发动了西安事变,极力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,功劳巨大。周总理也曾称赞他是“千古功臣”。
如今张学良已经获得了自由,邓小平决定派人请他回大陆,这个任务最终交给了吕正操。
张学良明白邓小平的意思后,想了很久,然后告诉了吕正操:
“我可以回大陆,但得先说好三个条件。”
张学良提出了哪些请求?他后来有没有回到大陆呢?
1936年,面对国民的呼吁“停止内战,共同抗日”,张学良心里感到非常纠结。
蒋介石一直把精力放在打击共产党上,结果让日军有机可乘,趁虚而入侵略中国。
面对日军对国人的欺压,张学良终于忍不住了。
1936年10月,蒋介石亲自前往西安指挥“剿共”行动。张学良借此机会劝说蒋介石,此时应当与共产党携手,共同抵御外来的侵略者。
然而,蒋介石依然固执己见。张学良没有放弃,发现一个人劝说不起作用后,他找到了杨虎城,两人一起劝说蒋介石。
蒋介石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,好言相劝也没用。张学良和杨虎城不再跟他争论,两人一合计,决定“逼蒋抗日”,于是就有了“西安事变”。
西安事变发生后,我党为了国家的和平大局,努力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。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人并不是真的想伤害蒋介石,他们只是希望蒋介石能够同意联合共产党一起抗日。因此,他们提出如果蒋介石愿意合作抗日,就可以释放他。
蒋介石看到抗日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,最终同意再次与共产党合作。
这次国共能够合作抗日,张学良和杨虎城功劳很大。
张学良原本以为自己能上阵杀敌,保家卫国,但没想到蒋介石对他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耿耿于怀,最后将二人囚禁起来。
直到解放战争结束,两人仍然没有获得自由。
1949年,蒋介石撤退到台湾,离开前,他让人把杨虎城将军一家人骗到重庆,并无情地杀害了他们。
张学良随后被带到台湾,一直被软禁到1990年。
从1936年到1990年,整整54年的时间,张学良都在经历着被囚禁的日子。对于终于获得的自由,他心里充满了感慨。
张学良获得自由后,并没有马上离开台湾,直到1991年,他才和赵一荻一起去美国探访家人。
在离开台北之前,张学良曾经表达了对东北的思念,并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故乡探亲。
中央了解了张学良的态度后非常重视,邓小平同志联系了江泽民同志和杨尚昆同志,让他们研究此事,并商量如果张学良回来,应该如何迎接他。
张学良是我国著名的抗日英雄,如果他能回来,也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在邓小平同志的指引下,中央制定了四项关键措施:
张学良先生即将迎来91岁生日,中央计划在北京举办庆祝活动。
即将到来的“九一八事变”六十周年纪念日,我们也计划举行一次纪念活动。
第三步是派人去沈阳,把大帅府重新修缮一下,为张学良回来提前做好准备。
第四项是派代表前往美国与张学良接洽,邀请他返回祖国。
前几项工作已经安排得差不多了,但第四项工作却有点棘手。
去美国迎接张学良的人,不仅要和张学良关系密切,还得是中央副部级以上的党内官员,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党对张学良回归的重视。
在多番考量之后,中央最终决定派开国上将吕正操前往美国迎接张学良。
之所以选择吕正操,是因为他在几位候选人中地位最高,而且他和张学良的关系也十分密切。
吕正操是辽宁人,也是张学良的老家附近的人。1922年,怀着满腔热血的吕正操加入了军队,并凭借自己的努力,得到了张学良的认可。
后来,在张学良的帮助下,吕正操得以去讲武堂深造,而张学良也曾是那里的首批学员之一。
张学良毕业时成绩优异,从第四期开始回到讲武堂当老师,所以他和吕正操多了一层师生关系。
在随后的几年里,吕正操大部分时间都在张学良的领导下工作。吕正操还亲身参与了西安事变,这说明在张学良眼里,吕正操是非常值得信赖的。
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,张学良准备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,大家都觉得此行风险很大,劝张学良慎重考虑。
但张学良为了抗战大剧,还是决定亲自去。那时吕正操有一种不好的预感,他对张学良说,如果张学良三天之内不回来,他就回部队去了。张学良点了点头。
张学良一去就没再回来,吕正操马上感觉到了事情的不对劲,于是悄悄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带着一部分东北军和共产党一起抗日。
张学良知道吕正操的选择后,还说他走的这条路是对的。
从那以后一直到1991年,吕正操再也没有和张学良见过面,但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。
1984年,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因为工作需要来到北京,特意去见了吕正操。她对吕正操说,张学良这些年总是想着老朋友,其中一个就是吕正操。
张学良对张闾蘅说,如果有空,一定要帮他去看望一下老朋友。
吕正操听了这话十分感动,于是请张闾蘅帮忙,给张学良带了一些礼物。
得知吕正操还惦记着自己,张学良心里感到很安慰。
从那以后,张闾蘅就成了两人之间联系的“桥梁”。只要有机会,张学良就会让张闾蘅帮忙给吕正操送信。通常信中写的是诗词,表达了张学良的心境。
吕正操经常给张学良写信,鼓励他别气馁。
两人通过书信往来保持联系,尽管不能见面,但他们彼此挂念,这份情谊持续了半个世纪,显得格外珍贵。
1991年,张学良与夫人赵一荻前往美国旧金山,那时,吕正操的女儿吕彤岩特意前去探望他们。
交谈时,吕彤岩试探着问张学良,如果她父亲来美国,张学良是否会与他见面?
张学良明确表示他将会见。
吕彤岩很快就把张学良的意思告诉了吕正操,于是吕正操就成了去美国的最佳人选。
1991年6月1日,正好是张学良九十一岁的生日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,吕正操决定以个人的身份前往美国给他祝寿。
运气不太好,吕正操他们到旧金山的时候,张学良已经去了纽约,不过赵一荻因为身体不太好,留在了旧金山。
刚好不久之后就是赵一荻的八十岁生日,吕正操就在旧金山住了一段时间。他顺便应邀参加了赵一荻的寿宴。
赵一荻与吕正操多年未见,再次相见时,赵一荻心中充满了激动,忍不住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情。
席间,吕正操向赵一荻传达了党中央各位领导的问候和关心,并表示随时欢迎他们回大陆。
赵一荻很痛快地说,她也很怀念东北老家,心里一直盼着有一天能回去看看。
吕正操看到赵一荻也有回家的念头,心里也踏实了许多。
在赵一荻八十岁生日聚会后,吕正操便动身去了纽约。那时,张学良寄住在纽约一位朋友家中。到了纽约,是张闾蘅一家帮助吕正操找到了张学良。
张学良早早地站在了电梯口等候。尽管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,两人都从年轻力壮的年纪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,但在见面的那一刻,他们还是立刻认出了对方。
从西安分别到现在已经五十四年了,这次重逢,两人感觉好像过了好几辈子,他们忍不住紧紧握住对方的手,脸上满是激动,却一时都说不出话来。
多年以后,张学良和吕正操终于平静下来,坐下来好好地叙旧。
虽然这次主要是来劝张学良回去,但吕正操也没忘记自己也是来为张学良祝寿的。
他把礼物递给了张学良,张学良看到这份很对胃口的礼物,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。
张学良和吕正操聊了一上午,中午,张学良的朋友邀请他们一起吃午饭,这时,张学良才问吕正操:
“你怎么去了周恩来那边呢?”
吕正操向张学良讲述了当年张学良离开后,东北军陷入混乱的情况,以及共产党全力抗日的行动。他自己也是在共产党的指导下,带领战士们投身到抗日的战斗中。
张学良听完后心里有很多感慨。他一直想为抗日救国出一份力,但最终却落得这样的下场。不过,张学良也认可了吕正操当初的选择。他认为,吕正操带领部分东北军参加抗日,是个非常正确的决定。正是因为这一点,他心里才稍微好受了一些。
因为是在朋友家里,张学良就跟吕正操商量,说第二天下午再见面,到时候再好好聊一聊具体的事宜。
第二天,吕正操悄悄去找张学良,同时把邓颖超女士写给张学良的信递给他。信中,邓颖超女士诚恳地邀请张学良回国看看,并表示会尊重张学良自己的决定。
张学良一字不漏地读完了信,然后对吕正操说:
“我认识周恩来,这个人很好,请你转告邓女士。”
但是张学良也知道,自己的身份特殊,想回去还得仔细考虑。
张学良把邓颖超的手写信细心保存起来,随后自己也写了一封回信,交给吕正操带回去。
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位名叫阎明光的女士,她知道张学良这些年眼睛不太好,就告诉他上海有一位医术很厉害的医生,对治疗眼病很有研究。如果张学良方便的话,可以去上海看看。
张学良听了之后显得很高兴,说他愿意去上海。
吕正操非常激动,他对张学良说,不论是去上海看病,还是回家乡看看,国家的大门永远向他敞开,也会尽可能为他提供方便。
张学良听了之后,摇摇头说道:
我不需要什么特殊待遇。如果能回大陆也行,但我有三个要求:第一,不要搞什么欢迎仪式;第二,不见记者;第三,大家能常见面,但不要搞那些客套的恭维。
张学良的这三个愿望和他的心境变化有很大关系。被软禁这些年,他非常想念故乡。但他也渐渐明白,名利这些都不重要,现在他只想平平安安地过日子。
吕正操点头同意了。因为第二天是张学良的九十一岁生日,张学良在晚上邀请吕正操参加家宴,两人聊得很开心。
第二天,吕正操为了不引起争议,就没有参加张学良的九十一岁生日庆祝活动。
张学良告诉阎明光,他还想见见吕正操。于是,吕正操直接把张学良邀请到了中国大使馆。
张学良理解了吕正操的意思,不久之后就答应去见面了。
中国大使馆就是祖国的代表,张学良来到大使馆,就像是回到了中国大陆,这一点两人心领神会。
这次相遇,他们再次进行了深入交谈,晚上张学良和吕正操一起吃了晚饭,之后难舍难分地告别了。
这次见面之后没多久,吕正操就回到了祖国,向党中央汇报了与张学良会面的情况。而张学良夫妇探亲结束后,也回到了台湾。
邓小平同志一直希望能见到张学良,但因为各种原因,张学良未能返回大陆,直到1997年,他也不幸去世了。
在2000年的时候,张学良在美国遇到了邓小平的儿子邓朴方,从邓朴方身上,张学良仿佛看到了邓小平的影子。
当初邓小平非常关心张学良,张学良也遗憾未能见到他本人。现在见到邓小平的儿子,张学良的心里才稍微感到一些安慰。
最让人遗憾的是,直到张学良去世,也没能回到他魂牵梦绕的故乡。
张学良将军为了国家的利益,勇敢地发起了西安事变,对抗日战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
尽管他晚年未能回到祖国大陆,但他在大陆人民心中,永远都是备受尊敬的“民族英雄”!
个人炒股如何加杠杆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