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机拿过来,习惯性地点开微信看看未读的消息;出门买早餐,坐在公交车上,用微信付款码也是熟悉到不用多想的动作。
上班的时候,企业微信弹通知,腾讯会议开会讨论;休息日想轻松一下,也是在微信里跟朋友约饭,或者用微信登录游戏打发时间。
你有没有这种体验:偶尔觉得朋友圈那些“表演式”分享挺烦,吐槽发文件总出问题,可是真的不敢把微信给卸了?
其实我们并不是舍不得手机,而是离不开微信背后那张看不见的网络。
这个网络,是腾讯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,一点点编织成的“社交吸引力”——就像地球的引力把我们牢牢吸住一样,微信的吸引力也让我们死死地黏在它的生态圈里。
今天咱们就沿着时间轴,一起聊聊这股“引力”到底是怎么形成的,为什么它能让十几亿人想跑都跑不掉。
01.
腾讯的社交故事得从1999年的QQ讲起。那会儿还没有智能手机,上网都是靠网吧,能搞到一个QQ号,那在年轻人眼里,简直算个“新潮玩意”。
可说起早期的QQ,其实和如今的聊天软件差距挺大。真正让用户离不开它的,主要靠那两个重要的操作——这也算是“社交吸引力”的雏形吧。
第一个要提的,就是“云端保存好友”。如今换个手机,微信的好友信息自动同步,感觉很正常,但要回到20年前,这绝对算是一个“破天荒的大创新”。
那会儿别的聊天程序,好友都存在电脑里,换台网吧的电脑,之前添加的好友全都找不着了。
腾讯非得把QQ好友存到云端服务器上,不管你在哪个网吧登录,好友列表永远都不离身。
就是因为“好友不丢”,于是这习惯渐渐渗透到更多人心里,越来越多人愿意用QQ,甚至把它当成“线上通讯录”——这也是腾讯第一次让用户“舍不得走”。
第二个就是“虚拟资产把你套牢”了。光是好友还不算完事,腾讯还让你在QQ里“攒东西”——挂QQ会升等级,从星星、到月亮,再到太阳,级别越高,面子也越大;QQ秀可以换衣服,搭配个好看的形象,跟人聊天时头像看起来更“有范儿”;还有QQ空间,存了从高中到大学的照片、日志,甚至还有“偷菜”“抢车位”这类游戏记录,啥都在里面头!
要是当初你换了别的软件,那半年的“太阳等级”就没了,费心搭配的QQ秀也没了,存了几百张照片的空间也跟着消失——这种“失落感”,比换个聊天软件还难受呢。
靠这样的方法,QQ在2010年前后积累了好几亿用户,也让腾讯搞明白了个道理:要让用户不想换平台,就得让他们在你这儿“放不下”。
那会儿没人料到,QQ打下的“社交根基”会变成后来微信的“吸引动力”;也没人想到,2010年那次“变动”,居然让腾讯把这股引力又提升了好几倍。
大约在2010年前后,智能手机开始迅速流行起来——诺基亚、摩托罗拉这些曾经的大牌子慢慢退出了舞台,而iPhone和安卓手机逐渐占据了市场的主导位置。
现在上网的方式可不一样了:过去是坐在网吧里用电脑聊QQ,而如今呢,是随身带着手机,啥时候想刷就啥时候刷。
问题就来了:在电脑上用得挺顺溜的QQ,到了手机上就有点“不适应”了。当时的QQ功能可不少,什么空间、游戏、各种图标,挤在那小小的屏幕上,一按都觉得费劲。再加上手机打字慢,QQ以“文字聊天”为主,感觉用起来挺不方便。
这会儿不光用户觉得麻烦,腾讯自己也有点慌:要是不把手机端的用户稳住,之前积累的社交优势,说不定就全部没了。
于是,腾讯内部搞了个“赛马制度”,几乎同时让几个团队开发手机聊天软件,结果由张小龙带队的那组赢了,推出的产品就是大家熟悉的“微信”。
02.
微信一上线,和QQ走的路线完全不一样——它特别“简洁”。没有繁琐的等级系统,也没有花哨的图标,首页就三个:微信、通讯录、发现。
像“语音对讲”这个功能,那会儿手机打字挺慢的,按住说话就能发消息,无论是跟家人报平安,还是跟朋友聊琐碎事,都比打字方便多了。再比如“附近的人”,出门旅游想认识同路的朋友,或者在本地找志同道合的伙伴,一点就能看到周围用微信的人;还有“朋友圈”,不用像QQ空间那样写长篇日志,发几张图片配句话,就能跟好友分享生活点滴——这些功能一推出,微信立马火了起来。
它就是把QQ的“好友资源”直接传给微信:你可以用QQ号登录微信,还能一键把QQ上的好友加入到微信里。
本来大家都怕失去联系,现在微信里已经有了现成的好友清单,谁还会去用别的软件重新添加好友呢?
就这样,微信借助“轻量化功能”满足需求,用“QQ好友导流”留住用户,又过了不长时间,便成了手机端的“社交新宠”。
可是腾讯的野心可没止步于此——它想把微信从一个“聊天工具”升级成能包裹我们生活的“生态圈”,这才是真正让“社交吸引力”变得更加强大的起点。
在此之前,我们想看新闻、追博主,通常是要下载各种专门的应用,或者浏览网页,挺麻烦的,挺零散的。微信推出公众号之后,不管是人民日报那些大媒体,还是你喜欢的美食博主或者职场达人,都能在公众号里发内容。关注某个公众号后,就能在微信里直接阅读文章、获取资讯,省得再去换其他软件了。
这下可好,微信不单是聊天的工具了,变成了一个内容平台。早上刷公众号看新闻,中午浏览美食号找吃的地点,晚上看看情感号放松心情——不知不觉中,你在微信上的时间越拉越长。
要说创作者也离不开微信,这可是真的因为这平台上,用户都聚集在这,不发公众号,想找这么多粉丝可就难了。就这么一来,“用户”和“创作者”互相吸引,微信的“内容吸引力”就慢慢形成啦。
那会儿,支付宝已经运营了好几年了,但是主要用在网上购物方面。微信也没和支付宝正面较量,而是靠“春节红包”这招赢得了一片天地——2014年春节,微信推出了“发红包”功能,不管是拜年给长辈,还是和朋友互相发红包,只要点开微信就能发,哪像线下抱红包那么麻烦。
后来,微信支付慢慢插入到线下场景里:便利店、菜市场、出租车,甚至路边摊卖烤红薯的都挂上了微信收款码。出门不用带现金,只要手机装着微信,就能搞定支付;商家也省事,不用找零,钱直接到账——到最后,大家用支付宝的频率就少了,因为微信“就在手边”,聊着天顺手点一下就付了。
这一环节,把微信从原来的“内容平台”变成了“支付工具”,直接伸手抓住了我们的“钱袋子”。一旦你的支付习惯和微信绑定得紧紧的,想摆脱它可就不那么容易啦——也不能为了退出微信支付,每次出门都带现金吧?
以前呢,要打车得用滴滴,点个菜得上线美团,买电影票还得用猫眼,手机里装了十几个APP,既占空间又搞得挺麻烦的。
自从微信出小程序之后,这些操作基本都能在微信里面搞定:打开“滴滴出行”小程序就能叫车,点开“美团外卖”小程序就能点饭,看完电影直接退出,不用再下载或删掉那些繁琐的APP了。
这下子,微信算是变成了咱们生活的“门口”了。周末出去玩,刷个小程序买电影票、订餐厅;平时上班,用小程序打卡、传文件;就算去医院看病,也能用小程序挂号、查报告——不管是经常用的还是偶尔用的,小程序都能满足你。
到这个时候,微信已经不单单是“工具”了,它变成了咱们生活的“基础设施”,就像水和电那样,平常未必觉得重要,但要是没有了,啥都不行。
03.
回头再想“为什么逃不掉微信”,答案其实挺直白:腾讯用了20年,把“社交”塑造成了一张覆盖我们的网,这个网里有咱们的关系、生活点滴还有习惯——这就是“社交吸引力”的核心。
首先啊,你的“社交关系”基本都在微信上了。之前呢,咱们的朋友、同事、家人,可能都散落在QQ、电话、短信里,但现在,几乎所有人都用微信:跟父母视频联系的时候用微信,跟同事沟通工作也靠微信,和客户谈生意还得是微信,就连小区业主群、孩子学校的家长群,也都在微信里头。
要是你把微信卸了,那就算是跟这些人都断了联系,不管是家人朋友,还是同事客户,基本就走不开了。除非你能让他们都跟你一起换别的软件,可这事儿,真的挺难的吧?
再就是说,你的日常生活基本都离不开微信。买东西付账靠微信支付,叫车用微信的小程序,看看新闻用微信公众号,连缴水电、查社保这些事儿都能在微信上搞定。
说到底,你在微信里积攒了不少回忆,要真把微信卸了,这些珍贵的记忆可能就再也找不回来了。谁会舍得丢自己珍藏的这些点点滴滴呢?
话说回来,现在的微信虽然挺头疼的,比如朋友圈还要分组,怕被领导看到自己的吐槽;传淘宝链接一不小心就变成乱码,和朋友分享东西挺麻烦;有时候群里消息太多,有一天能看到几百条未读——不过,即使这些事让人烦,我们也不敢真退,因为“引力”实在太强:离开它的代价,比忍受那些麻烦多得多。
腾讯用了整整20年时间,从QQ到微信,从担心失去人际关系到离开就觉得不行,慢慢打造出了一张“社交引力网”。
未来这股吸引力啊,说不准会更大,也许反而会变弱。
眼下微信也遇到不少难题,比如年轻人觉得它“太繁琐”,开始用一些更轻便的社交软件;再比如,监管提倡“互联互通”,未来可能在微信里也能直接跳转到淘宝、抖音的链接。
不管怎么变,始终不变的一点,就是“社交”的本质永远是“连接”。
个人炒股如何加杠杆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