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沙的街头,像是被一瞬间点燃的引信,巨大的狂喜炸开了锅。人们冲出家门,涌上街道,高声欢呼,彼此拥抱,庆祝那份据说已经签署的停火协议。消息像野火一样蔓延,哈马斯似乎终于低头,这场望不到尽头的冲突,真的要结束了吗?
可就在这片欢腾的海洋底下,一个冰冷刺骨的问题悄然浮现:那个已经在加沙杀红了眼的以色列,这次真的会说话算话吗?
这缕和平的曙光,始于一通被形容为“非常激动和热情”的跨洋电话。电话这头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,那头是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。两人你来我往,互相道贺,把这份释放人质的协议吹捧为“历史性的杰作”。
内塔尼亚胡对“总统先生的巨大努力”感激涕零,特朗普则盛赞内塔尼亚胡展现了“钢铁般的领导力和果断的行动力”。这通电话,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双簧,充满了政治作秀的意味。
热情洋溢的通话还没降温,内塔尼亚胡就迫不及待地向特朗普发出了访问邀请,希望他能在这个周日亲临以色列,在议会发表演讲。另一份声明里,他更是直接将协议定义为“重大的外交成功与民族胜利”,因为“所有人质都将回家”。这胜利宣言,听着怎么都不像是为和平铺路。
胜利宣言下的逃生门
那么,这份被寄予厚望的“20点和平计划”,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?一位白宫高级官员透露了其中的门道,整个流程就像一套精密但脆弱的多米诺骨牌,推倒第一块,后面的未必会跟着倒。
第一关,就设在内塔尼亚胡自己的内阁。他必须召集那些鹰派同僚们投票,同意这份协议。这本身就是一场政治豪赌,随时可能翻车。
一旦内阁开了绿灯,真正的“表演”才算开始。以色列军队必须先动起来,主动撤退到双方商定的边界线。这被看作是为交换人质,必须摆出的一个姿态,一个创造安全环境的必要步骤。
以军一撤,皮球就完全踢给了哈马斯。他们只有短短72小时,必须释放手中所有的以色列人质。这场全球瞩目的释放行动,预计将从下周一,也就是10月13日正式启动。
当然,释放不是单方面的。哈马斯交出人质后,以色列也得打开监狱大门,释放被关押的巴勒斯坦囚犯和加沙平民,同时重开那条性命攸关的人道主义援助通道。协议甚至细致到了遗体交换的规则:哈马斯每归还一具以色列人质遗体,以色列就得归还15具加沙居民的遗体,这数字背后是令人心惊的血腥。
内塔尼亚胡的如意算盘
明面上看,这是一场对等的交换,可内塔尼亚胡凭什么同意“先撤军”这种冒险动作,还敢称之为“重大胜利”?答案就藏在协议的“潜台词”里。双方目前敲定的,仅仅是整个计划的第一阶段文本,核心就是“撤军换人”。
人质一旦被放走,那就是天高任鸟飞,再也不可能抓回来。但是,撤走的军队,只要一声令下,随时可以开着坦克再杀回来。这才是内塔尼亚胡真正的底气。
打了两年,哈马斯早已元气大伤,两任最高领导人接连被“定点清除”,整个组织连个能公开站出来的领袖都找不到。在这种极端被动的局面下,被扣押的以色列人质,几乎是他们手里最后的王牌。
现在,这张牌要打出去了。一旦人质问题解决,内塔尼亚胡在国内面临的山一样的政治压力将瞬间瓦解。一个没有了后顾之忧的以色列政府,行动只会更加肆无忌惮。和平协议的后续阶段,才是真正要命的条款。比如,冲突结束后,加沙必须彻底“非军事化”,哈马斯及其任何武装派别都不得参与治理。所有地道、武器库统统要被销毁。
这剧本我们是不是看过
为了填补权力真空,美国将牵头,拉上几个阿拉伯国家组建一支“国际维和部队”进驻。这些旨在将其连根拔起的条款,哈马斯当然没答应。他们签的,只是那个能换来一口喘息之机的“第一阶段”。
加沙街头的狂欢,这份分阶段执行的协议,都让人有种强烈的既视感。这一幕,是不是有点眼熟?就在今年1月,几乎一模一样的剧情就上演过。当时,在拜登政府的斡旋下,双方也达成了一份旨在永久停火的三阶段协议。
消息传来,加沙的老百姓同样是这般涌上街头,庆祝那来之不易的和平。以色列内阁也“爽快”地批准了第一阶段:以军从部分区域撤离,开放人道通道,哈马斯则释放了33名以色列人质。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。
然而,美好总是那么短暂。协议的第二阶段,要求哈马斯释放所有人质,换取以军完全撤出加沙并宣布“持久和平”。可这一阶段,永远没有到来。3月18日,就在人们以为和平的曙光已经普照大地时,以军对加沙发动了新一轮猛烈空袭,协议瞬间成了一地废纸。
结语
从那场破碎的和平梦,到今天的再次签约,不过短短半年。同样的欢呼,同样的协议框架,同样的国际调停人。历史,真的会如此简单地重复自己吗?当以色列拿回所有他们想要的人质后,那份关于撤军和停火的承诺,还剩下几分重量?
这些问题的答案,没人敢断言。但加沙民众脸上那些脆弱的笑容,却让人心头一紧。此刻的狂欢,究竟是和平真正的序曲,还是另一场更大悲剧开幕前,那短暂而致命的中场休息?这个问题,沉甸甸地悬在每个人的心头。
个人炒股如何加杠杆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