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尔景福宫地铁站的布告栏上,曾出现过一条写着“中国留学生是潜在间谍”的横幅。 尽管很快被警方撤下,但照片已在韩国社交媒体上病毒式传播。 一名在韩中国留学生说:“现在最反华的就是和我同龄的韩国年轻人,我们在学校不得不小心翼翼。 ”
这种敌意并非凭空而来。 2023年,斯洛伐克智库CEIAS的一项调查显示,81%的韩国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或非常负面的态度,这一比例在参与调查的56国中高居榜首。
反常的是,韩国是全球少数几个“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反华”的国家。二十多岁的韩国青年对中国的好感度仅2.14分(满分5分),甚至低于对日本(2.83分)的评价。
从“俯视”到“仰视”的心理阵痛
1991年,韩国GDP相当于中国的86%,许多韩国人面对中国时带有不言而喻的优越感。 但到2020年,韩国经济规模已缩水至中国的九分之一,仅相当于中国广东省的水平。 韩国副总理秋庆镐公开承认:“韩国对华贸易顺差时代已落幕。 ”
更让韩国焦虑的是产业竞争。 中国在电子、半导体、新能源等领域快速反超,而韩国1800多种进口商品高度依赖中国,包括镁、氯化钙、尿素等关键原料,依赖度超过90%。
韩国媒体开始频繁使用“中国风险”一词,将本土经济困境归咎于中国。 例如,韩国泡菜大量依赖中国进口,但超过一半的韩国人坚称中国农产品“不安全”,尽管这些泡菜多是韩国企业在中国设厂生产后返销的。
甩不掉的“文化老祖宗”
韩国近代通过历史教育构建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,中国崛起直接冲击了这种自我认知。 首尔市立大学学者发现,韩国年轻人越是自称“进步”,对华好感度越低。这种情绪背后隐藏着深层文化焦虑。
朝鲜半岛长期受中华文化影响,汉字、儒家思想深植社会肌理。 韩国一方面试图割裂与中国的文化联系(如推行去汉字化),另一方面又被指责“窃取中国文化”。
这种矛盾被学者称为“文化自卑与主体性缺失”。 一位韩国教授坦言:“中国就像个永远活在身边的老祖宗,韩国人既想证明独立性,又难以摆脱历史烙印。 ”
被绑架的民意
韩国长期奉行“安美经中”策略,但中美博弈加剧后,韩国陷入“左右为难”。 美国智库调查显示,66.3%的韩国人认为“中国发展对韩国不利”,而视美国为最亲密盟友的比例高达74%。
这种倾向被国内政治放大
2025年韩国大选前,极右翼团体散布“中国干预选举”“中国间谍渗透”等谣言。 尹锡悦的支持者曾在网络称“选举服务器密码12345是中国暗号”,尽管官方辟谣,仍在保守派群体中广泛传播。 部分媒体将沙尘暴、泡菜安全问题甚至房价上涨都归咎于中国,有韩国网民称:“中国雾霾毁掉了我们的蓝天。”
韩国青年反华情绪突出表现为街头行动
2023年,建国大学附近的中国美食街遭数百人冲击,示威者高喊“中国人滚出去”。 延世大学论坛上,学生散布“中国留学生享有入学特权”的虚假信息。
这种情绪与韩国社会内卷密切相关。 年轻人面临就业难、房价高企的压力,将中国视为“抢走机会的对手”。 然而调查显示,经济条件较好的韩国人反华情绪反而较弱。 有分析认为,韩国青年在民主化后成长,更倾向于以“制度优越感”平衡对华挫败感,但中国持续崛起使这种心理防御逐渐失效。
中韩经济其实高度互补
面对供应链危机,43.8%的韩国企业首选与中国合作,超过日美选项。 韩国观众对中国宫斗剧的喜爱度达35.9%,在10个调查国家中最高。但这些现实未能缓解对立。
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统计,疫情高峰期,“厌华”情绪在韩国民间成因中位列第二。 一名在韩华人表示:“现在沉默是为了自保,但沉默能持续多久? ”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个人炒股如何加杠杆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